長期以來,CBD油就被用于多種病癥的治療,但其對癌癥的作用如何呢?本文就CBD油是否能夠降低患癌風險,減輕癌癥治療的副作用進行討論,希望給您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CBD是一種源自工業大麻的大麻素。盡管由于娛樂性大麻的使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副作用,圍繞CBD的爭議不斷,但人們也越來越多地意識到CBD的各種好處。與THC不同的是,CBD不會產生精神作用,并且可用于包括精神及身體等多種治療。CBD油的一些潛在醫療益處包括緩解焦慮和壓力以及緩解慢性疼痛和肌肉疼痛。CBD還具有抗炎和神經保護的作用。
在醫學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類。相對應的,起源于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統稱為肉瘤。一般人們所說的“癌癥”習慣上泛指所有惡性腫瘤。癌癥具有細胞分化和增殖異常、生長失去控制、浸潤性和轉移性等生物學特征,其發生是一個多因子、多步驟的復雜過程,分為致癌、促癌、演進三個過程,與吸煙、感染、職業暴露、環境污染、不合理膳食、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癌癥是是現代社會較為普遍的非傳染性疾病之一。
癌癥類型有100多種,較常見的是乳腺癌、皮膚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全球范圍內的癌癥高發率導致了高死亡率:大約每六個死亡中就有一個死于癌癥。正因為如此,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來預防癌癥及其副作用至關重要。
許多針對CBD與癌癥之間的關系的研究都以實驗室中的小鼠或人類細胞為對象。目前關于CBD和癌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CBD能否減緩甚至阻止癌癥的生長;二,是CBD能否減輕癌癥和癌癥治療過程中的一些副作用,如疼痛、惡心和焦慮。兩個方面的研究都比較少,仍處于起步階段。
大麻素可以被用作皮膚疾病的抗炎藥,并可能具有抗癌作用。皮膚炎癥通常會導致皮膚癌的風險增加,這是由于促炎細胞因子和激活級聯反應的增加以及其他因素。研究證實,炎癥細胞因子、蛋白酶和趨化因子與皮膚癌細胞的存活和侵襲有關。大麻素能對抗這些物質并產生抗炎作用,在神經炎癥性疾病中起到保護作用,這使其成為治療皮膚癌的最佳候選藥物。
2014年的一項研究對體內結腸癌實驗模型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CBD可能抑制結腸癌細胞增殖,而對健康細胞沒有影響。無獨有偶,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CBD通過調節各種抗凋亡和促凋亡蛋白來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從而減少腫瘤的大小。
乳腺癌是導致女性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也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癥之一。大麻素可與受體結合或獨立抑制癌細胞增殖和入侵(而癌細胞增殖和入侵是癌癥生長的兩個關鍵標志),對激素敏感的乳腺癌細胞具有調節作用。CBD激活乳腺癌細胞內固有凋亡途徑,最終導致癌細胞死亡。2011年的研究還概述了CBD在活性氧(ROS)生成中的作用。這個過程至關重要,因為高活性氧也可刺激死亡受體通路,清除受損的細胞,引起病變細胞死亡。
肺癌是全球范圍內另一種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癌癥。百分之九十的肺癌可歸因于吸煙,以及暴露于化學制劑或輻射等其他因素。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大麻素受體的表達水平將成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生存的潛在標志物。CBD還能夠抑制肺癌細胞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表達和生長。
隨著癌癥發病率的上升,人們越來越重視對癌癥的預防。眾所周知,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包括飲食、運動和精神壓力。預防癌癥至關重要,因為一旦腫瘤細胞開始擴散并增加,其生長就會失去控制。如果能在早期發現,基本上可以通過化療或放療消除癌細胞。
一些常見的預防措施包括:健康飲食、充足的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避免吸煙、保持健康體重、定期進行癌癥篩查和自我檢查,尤其是乳腺癌和皮膚癌。這些預防措施都有助于降低致癌的幾個關鍵風險因素,包括血壓升高、膽固醇水平升高、體內炎癥和肥胖。
膽固醇
高脂肪和高膽固醇的飲食通常會導致肥胖,而肥胖是癌癥的一大危險因素。在CBD降低膽固醇水平的問題上,研究存在分歧。
2011年,一項關于CBD與膽固醇代謝相關基因之間的潛在關系的研究表明,CBD可以調節小膠質細胞中的膽固醇穩態。
而一項針對小鼠的研究表明,CBD增加了野生型小鼠的HDL(良好膽固醇)水平,但沒有增加實驗室小鼠的膽固醇水平。這是由于實驗室小鼠血液中HDL水平已經升高,所以總體而言,CBD顯示出有助于改善膽固醇,維持HDL與LDL平衡的作用。然而,這是基于小鼠的研究,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調查CBD與人類膽固醇水平的關系。
血壓
持續性高血壓通常會增加包括肺癌、口腔癌和結腸癌等癌癥的風險。2017年的一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給參與實驗的9名男性志愿者服用600毫克的CBD或安慰劑,然后監測他們的心血管參數。結果表明,急性CBD給藥可降低靜息血壓和應激刺激時的血壓。
因為CBD是一種血管擴張劑,它能使動脈壁松弛,使血管擴張。這使得血液流動更加容易,降低了血液循環所需的壓力從而降低了血壓。
炎癥
慢性炎癥與癌癥的生長有關。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炎癥可能導致細胞損傷,從而影響細胞的分裂和生長。這反過來又可能影響腫瘤的存在及其生長。除了對皮膚炎癥的作用外,CBD還可以作為關節炎、血管炎癥和神經組織炎癥的有效抗炎劑。
大麻素,包括CBD,被認為可以抑制炎癥反應,從而減緩炎癥相關疾病的癥狀。這是由于大麻素具有通過抑制炎癥部位的細胞因子和激活免疫細胞凋亡的途徑進行調節的特性。因此,對于具有慢性炎癥的患者來說,為避免患癌風險,具有抗炎特性的CBD可能是一種有益的預防性治療方法。
肥胖
肥胖是明確的致癌因素之一。肥胖的人通常具有更多的胰島素和胰島素生長因子,這可能有助于某些癌癥的發展。這類人群也更可能患有輕度炎癥,并伴隨增加許多致癌風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導致肥胖,如不健康的飲食及缺乏運動,但也有許多研究調查了肥胖與大麻素(包括CBD)之間的關系。由于CBD治療的主要副作用之一是食欲增加或減少,因此CBD會影響體重的減輕和增加。
在一項對CBD油使用者進行的橫斷面研究中,約6.5%的人的饑餓感增加;在動物上進行的研究結果也表明CBD會影響新陳代謝率并減少食物攝入。這是由于CBD與大腦和淋巴組織中的CB1和CB2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受體在食物攝入和身體代謝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如此,研究仍然相對有限,在做出任何明確的主張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人類研究。
癌癥患者治療過程中最痛苦的階段之一可能是應對癌癥本身和后續治療中的多種副作用。癌癥的治療方法很多,包括激素治療、免疫治療和化療。這些治療對身體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并且經常會導致多種副作用,包括失眠、惡心、食欲下降和慢性疼痛。
失眠可能是由某些藥物引起的,這些藥物會擾亂正常睡眠周期。這會導致白天昏昏欲睡及疲勞,并增加焦慮感,因為睡眠不足往往與心理健康不佳有關。CBD能調節患者的晝夜節律,改善其睡眠。
2019年發表的一項大型案例研究考察了CBD是否能減輕焦慮并改善睡眠。該研究中的72名受試者每天都服用一粒CBD膠囊。一個月后,約67%的患者的睡眠質量得到改善,80%的患者焦慮水平降低。
造成此結果的主要原因是CBD等大麻素之間以及它們與人體內的內源性大麻素系統的相互作用。該系統調節一系列的生理過程,包括睡眠、情緒和記憶。當人體內源性大麻素系統被激活時,會產生一些好處,比如使肌肉更放松、情緒更穩定。
食欲不振和惡心是癌癥治療中最常見的副作用。長期的食欲不振可能對患者有害,因為可能導致營養攝入不足以及由于肌肉流失引起的疲勞。針對CBD和食欲之間關系的研究結果大多數不同,有些結果顯示體重增加,有些是體重明顯減輕。盡管研究尚無定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對饑餓和食欲的影響因個人、其遺傳學和所用CBD產品的類型而異。
CBD與惡心的關系似乎更為直接。2011年的研究表明,CBD及其與內源性大麻素系統的相互作用可調節人類和動物嘔吐和惡心。
慢性和持續性疼痛會嚴重降低癌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外用CBD產品(如CBD油)及其對疼痛管理的作用的研究結果向好,最近的許多研究表明CBD油在減輕炎癥和癌癥等各種健康狀況引起的整體不適方面具有作用。
2018年的一項研究回顧總結了1975年至2018年進行的研究,以評估CBD在緩解慢性疼痛方面的作用。該研究檢查了一系列的疼痛狀況,包括神經性疼痛和癌癥疼痛。結論是CBD對整個領域的疼痛管理是有效的,且幾乎沒有副作用。
盡管研究表明,CBD在降低炎癥和血壓等癌癥的關鍵危險因素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在癌癥預防方面的結果仍然沒有定論。另一方面,近年來,CBD作為癌癥治療副作用的輔助手段日益普及。
總的來說,雖然CBD有望治療癌癥,但相關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癌癥是一種高度復雜的疾病,在整個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危險因素和并發癥。腫瘤細胞在體內的形成也涉及許多調節過程,如細胞分裂、細胞死亡和新陳代謝。
由于這一研究領域仍在不斷發展,因此預計這些產品(包括CBD油)在癌癥常見副作用(如疼痛和失眠)方面的使用量將有所增加。未來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涉及人類參與者而不是動物模型。
聲明:潤地漢麻科普園所發文章只作為客觀的科普及資訊介紹,不構成任何誘導或使用建議,亦不構成任何投資或應用建議。我們堅決反對一切娛樂性大麻,千萬不要嘗試!